長遠來看,被廢舊家電拆解企業寄予厚望的新政即便出臺,也難以從根本上扭轉拆解企業的尷尬現狀。 回收企業命懸一線 補貼新政爭議不斷 “從生產企業處征收,補貼拆解企業”的家電回收新政,已成家電“以舊換新”政策終結后,廢舊家電拆解企業的救命稻草。圍繞這一新政下的巨額補貼,圍繞未來每年1.6億臺家用電器報廢市場,家電企業、拆解企業開始了多回合的討價還價。 從100萬到零 最后一批存貨處理完了,華新綠源總經理王建明不得不擔心——公司如何面對接下來的日子。 2012年4月27日,北京市南六環的華新綠源工廠,已經安靜了近1個月,過去滿負荷的生產線現在一天只能運行兩三個小時,電鋸切割的巨響和生產線的終日轟鳴已恍如隔日。 3年前,為配合家電“以舊換新”政策發展契機,華新綠源把原有每年20萬臺的處理量提升到每年120萬臺,一線工人增加了近兩倍。但隨著“以舊換新”政策的突然結束,眼下,這家北京市發改委唯一指定的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企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煎熬。 “如果說家電‘以舊換新’期間的貨源是100萬臺,那現在就是零。”華新綠源總經理王建明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這里說的廢舊家電回收處理公司,跟窗外叫賣“高價回收舊冰箱彩電”的沒有本質區別——前者作為正規企業,是把回收來的報廢家電放到流水線上進行無害化拆解,分選出銅、鐵、鋁等不同資源再回收利用;后者的游商小販則處于另一條灰色產業鏈,這些電器大部分被運往了南方小作坊,比如中國最大的電子垃圾拆解基地廣東貴嶼。 “正常情況下政策應有延續性,現在拆解企業已經難以為繼。”長虹集團旗下的回收處理公司長虹格潤總經理吳建章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中國家電協會標準法規部副主任萬春暉說,現在企業都處于極度焦慮狀態。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全國105家正規拆解企業已多數處于半停產狀態。 部分早期進入拆解行業的企業也已逐漸淡出。2006年國家發改委選定的杭州大地、北京華星、青島海爾和天津大通四大試點企業中,除了北京華星(已改名為華新綠源),天津大通近年來在業內已經少有動作,杭州大地的主營業務則逐漸轉向環境修復。 “窒息時候給了一瓶氧氣” 眼下拆解企業能做的,就是天天盼著新政策出臺。 拆解企業生存的前提條件之一是要有健全的廢舊家電回收處理體系,這套體系中國早在2001年就開始研究。2003年,國家發改委提出了以“生產者責任制”為核心,建立中國廢舊家電回收處理體系的思路。 6年后的2009年,國務院正式頒布《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下稱“家電回收條例”),廢舊家電回收產業才開始了初步發展,但備受關注的基金補貼配套政策卻遲遲未能出臺——處理廢舊家電的基金從何處收、如何收、收多少,未有定論。 隨著以舊換新政策的結束,今年業內開始盛傳《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下稱“基金征收辦法”)將于下半年推出,并已經確定將“從生產企業處征收,補貼拆解企業”,這個利好消息成為拆解企業的救命稻草。 |
網站介紹 廣告業務 歡迎投稿 招聘信息 聯系我們 友情鏈接 法律顧問 網站地圖
CopyRight 2012消費電子實驗室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044號-4號
電話:13701384402 郵編:100040 郵箱:BICQ66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