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月2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獲悉,該所太赫茲團隊在紅外探測領域取得關鍵技術突破,實現了基于硒鎵鋇晶體的3-8微米中紅外高靈敏探測,對納秒脈沖的探測靈敏度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該技術將為我國在生物、醫療、化工等領域開展前沿科學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探測工具,相關成果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光學》發表。 科研人員在實驗室開展測試。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供圖 太赫茲團隊負責人、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祁峰介紹,相對于傳統的可見光近紅外波段,中紅外光與分子之間的共振現象可大幅度提高光譜測量的信噪比,進而實現對物質成分的有效識別。因此,中紅外探測技術對于推動生命科學、物性分析等科學探索,以及環保、化工行業、醫學診斷等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中紅外探測主要采用熱探測和光電探測兩種直接探測手段,現有性能已難以滿足科學家們對微量物質的精準檢測的需求,探測靈敏度已成為中紅外系統的瓶頸問題。 硒鎵鋇晶體。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供圖 祁峰團隊提出了基于激光頻率變換技術的解決方案,設計并搭建了實驗系統。其工作原理是將弱中紅外信號高效率地轉換為近紅外信號,該近紅外光攜帶了中紅外光的信息且易于探測,通過這種間接探測的方式,大幅度提高中紅外信號的探測靈敏度。 實驗測試表明,該系統目前可達到的探測靈敏度優于碲鎘汞探測器100倍,實現了飛焦級納秒脈沖的有效探測,系統的動態范圍超過110分貝,在寬頻范圍內的均勻響應,可達到1.4個倍頻程。祁峰說,“上述兩指標均優于傳統的直接探測系統。” 基于激光頻率變換技術的中紅外探測系統。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供圖 太赫茲團隊來自中國科學院光電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所所長史澤林說,“我們始終面向實際需求開展光電探測研究問題,探測新機理和新方法,攻克科學研究中遇到的問題。這項高靈敏度中紅外探測研究就比較典型,如果靈敏度取得數量級的提升,就可能給生物、醫療和化工等領域帶來新的科學研究手段,讓原來辦不到的事情變得可能。” |
網站介紹 廣告業務 歡迎投稿 招聘信息 聯系我們 友情鏈接 法律顧問 網站地圖
CopyRight 2012消費電子實驗室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044號-4號
電話:13701384402 郵編:100040 郵箱:BICQ66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