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電子實驗室-2021/9/9】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近日發布的“十四五”第一批重大項目指南中,有個項目內容特別引人關注——“超大型航天結構空間組裝動力學與控制”。很多網友將其解讀為“中國正在研發千米級超大型航天器”。那么這個超級航天器有什么用呢? 相關文件顯示,尺寸達千米量級的超大型航天器是未來空間資源利用、宇宙奧秘探索、長期在軌居住的重大戰略性航天裝備,需通過結構模塊化設計、多次發射、空間組裝的方式進行建造,并解決極其復雜的耦合動力學問題。這對超大型航天器的動力學設計提出了兩方面的要求:一是結構的輕量化設計,以最大程度減少發射次數,降低建設成本;二是結構的可控性設計,以有效抑制組裝過程中組合體軌道與姿態漂移、控制結構變形與振動。 中國航天專家龐之浩表示,想要建造超大型航天器,除了可以想見的巨大人力和物力需求外,從該項目指南中也可以看出,還必須克服海量的技術難題。 美國提出的太空電站示意圖 他解釋說,目前國際空間站是人類建造的最大航天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曾評估稱,如果20世紀70年代服役的美國“天空”實驗室建造難度系數是5,蘇聯“和平”號空間站的難度系數為10到20,那么國際空間站則高達2500。這個龐大工程帶來的難題不僅停留在技術層面,還涉及整個項目的計劃和管理。考慮到千米級超大型航天器的復雜程度遠超國際空間站,它的建造難度更將幾何級增加。 龐之浩舉例說,受限于運載火箭的推力限制,國際空間站采用分別建造各個部件,然后在太空組裝的模式。然而國際空間站從1998年發射艙段進入太空到2010年最終完成建設,先后花費了12年,此時2001年發射的“碼頭”號艙段已經接近壽命末期。可以想象,工程量遠比國際空間站更為龐大的千米級超大型航天器,可能需要花費更長的建造時間,因此對核心部件的使用壽命提出更高要求,并需要考慮靈活更換部件的需求。 此外,千米級超大型航天器的龐大體積,意味著它必須考慮如何應對太空碎片的威脅。目前國際空間站主要是靠監測周邊太空碎片,一旦發現碰撞危險,就改變軌道高度進行避讓。但千米級超大型航天器的龐大體積和質量,決定了它恐怕難以靠避讓躲避太空碎片。那么未來需要為它安裝厚重的防撞裝甲,還是設計其他的方案?這些看似科幻的問題,都是千米級超大型航天器必須考慮的問題。 不過龐之浩強調,超大型航天器建造難度雖然大,但它的應用前景也非常廣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太空電站。這種運行在3.6萬公里高度地球同步軌道上的超級空間站,通過巨型太陽能電池陣,將太陽光轉化為電能,再依靠微波或者激光傳輸到地面,可以全天候大規模發電。 |
網站介紹 廣告業務 歡迎投稿 招聘信息 聯系我們 友情鏈接 法律顧問 網站地圖
CopyRight 2012消費電子實驗室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044號-4號
電話:13701384402 郵編:100040 郵箱:BICQ6688@QQ.COM